AIGC标识新规9月实施 多方积极落实内容水印
从2025年9月1日起,中国正式开始执行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标识管理规定。这项新规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多个部门联合发布,目的是让公众能够清楚识别哪些内容是由AI技术生成的。随着这项政策落地,各大互联网平台和人工智能企业纷纷采取行动,加入内容标记机制,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此次实施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是一项全国性管理措施。它要求所有通过人工智能技术生成的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内容,都必须带有明显的标识。这些标识可以是文字说明、技术水印或其他可识别形式。目的是防止虚假信息传播,保护用户知情权,同时提升网络环境的透明度。
与之配套的还有强制性国家标准《网络安全技术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方法》。这份标准对如何添加标识、使用何种技术手段、数据记录方式等作出了详细规定。比如,生成内容的平台需要保留生成过程的日志信息,并确保标识无法被轻易删除或篡改。这为监管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企业操作提供了明确指引。
在政策推动下,多家大型科技公司已开始调整系统。一些主流社交平台已在测试新的发布流程,用户一旦使用AI工具生成内容,在上传时系统会自动添加“AI生成”标签。部分视频平台也在探索动态水印技术,确保即使内容被下载或转发,标识依然可见。
大模型研发企业同样积极响应。多家从事人工智能开发的公司表示,已在模型输出端集成标识功能。这意味着,无论用户通过哪种方式调用AI服务,最终产出的内容都会自带识别信息。这种从源头加码的做法,有助于实现全流程可追溯。
有技术人员指出,目前常用的标识方式包括可见标记和不可见水印两种。可见标记如“此内容由AI生成”字样,直接显示在内容旁边;不可见水印则是将特定数据嵌入文件内部,需要用专用工具读取。两者结合使用,能有效应对不同场景下的识别需求。
这项政策的实施背景与近年来AI技术快速普及密切相关。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广泛应用,虚假新闻、深度伪造等问题日益突出。一些不法分子利用AI制作虚假影像进行诈骗或造谣,给社会带来风险。通过强制标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此类行为,增强公众辨别能力。
监管部门强调,所有提供AI生成服务的机构都必须遵守新规。无论是大型科技企业还是小型创业公司,只要涉及相关内容生产,就必须落实标识义务。未来还将加强监督检查,对未按规定执行的平台依法处理。
行业内部普遍认为,虽然短期内企业需要投入资源进行系统改造,但从长远看,这有利于建立健康有序的AI生态。清晰的内容标识不仅能提升用户信任,也能促进负责任的技术创新。一些企业已将合规建设纳入产品设计的核心环节。
用户反馈方面,多数人支持这一举措。调查显示,超过七成受访者希望知道所看内容是否由AI生成。他们认为,了解信息来源有助于做出更合理的判断。特别是在新闻、教育、医疗等领域,内容真实性至关重要。
也有专家提醒,技术手段需持续升级。随着AI能力增强,伪造和去水印技术也可能进步。因此,标识体系不能一成不变,必须不断优化防御机制。同时,还需加强公众教育,让更多人学会识别和理解AI内容标识。
总体来看,AIGC标识制度的实施是中国在人工智能治理领域的重要一步。它不仅回应了现实问题,也为全球相关规则制定提供了参考。通过政府引导、企业配合、公众参与的多方协作,有望构建更加可信的数字信息环境。
未来,随着技术发展和经验积累,相关标准可能进一步细化。例如,区分不同类型的AI生成内容,或根据使用场景设定差异化标识要求。但无论如何调整,保障信息真实性和用户权益的核心目标不会改变。
这项新规的落地标志着人工智能应用进入更加规范的发展阶段。各方共同努力,将有助于实现技术创新与社会责任的平衡,推动AI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进步。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AIGC标识新规9月实施 多方积极落实内容水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