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滥用致女性肖像被恶搞 法院判决明确侵权责任

AI资讯1个月前发布 InkWhisperer
4.2K 0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快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其中,利用AI技术恶意修改他人照片,尤其是针对女性肖像进行低俗化、丑化处理的现象,逐渐引起公众关注。近期,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结一起典型案例,明确指出此类行为已构成对个人肖像权的侵犯,应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案件起因是一名女性发现自己的照片在网络上被他人使用AI软件进行处理,生成了大量暴露、畸形甚至低俗的图像。这些图片被发布在多个社交平台,迅速传播,给当事人带来了严重的心理伤害和名誉损失。她随即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侵权人停止传播、公开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查明,被告未经原告同意,擅自获取其公开发布的照片,随后通过AI换脸、图像变形等技术手段,制作出不符合事实且具有侮辱性的内容。这些图像不仅扭曲了原告的形象,还带有明显的性别歧视色彩,严重违背社会公序良俗。

法院认为,公民享有肖像权,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以丑化、污损,或者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伪造等方式侵害他人肖像权。即使原图来自网络公开信息,也不能成为随意篡改和传播的理由。被告的行为超出了合理使用的范围,主观恶意明显,客观上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构成侵权。

最终,法院判决被告立即删除相关图片,停止侵害行为,在网络平台上向原告公开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及维权合理支出共计人民币两万元。这一判决为类似案件提供了明确的司法指引。

随着AI技术的普及,普通人也能轻松使用各类图像生成工具。一些人出于恶作剧、博取流量或报复心理,将他人尤其是女性的照片用于生成不实、低俗内容。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个体,也破坏了网络环境的健康秩序。此次判决表明,技术不能成为逃避法律责任的借口。

专家指出,AI技术本身是中立的,关键在于如何使用。当技术被用于侵犯他人权利时,就必须受到法律约束。我国《民法典》明确规定了肖像权保护条款,禁止以任何形式非法使用他人肖像。同时,《网络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法律也为网络空间中的个人权益提供了保障。

在本案中,法院特别强调,即使是公众人物或照片曾公开发布,也不意味着放弃肖像权。只要使用方式超出正常评论、新闻报道等合理范畴,就可能构成侵权。尤其是利用AI技术进行深度伪造,更容易造成误导和伤害,更应受到严格限制。

该判决对社会具有重要警示意义。一方面,提醒广大网民在使用AI工具时必须遵守法律底线,尊重他人人格权利;另一方面,也鼓励受害者勇敢维权,不必因羞耻或害怕而沉默。法律会为受到侵害的人提供支持和保护。

同时,平台责任也不容忽视。社交网站和内容发布平台应加强审核机制,及时发现并下架涉嫌侵权的内容。对于反复违规的账号,应当采取封禁等措施。只有平台、用户和司法机关共同发力,才能有效遏制此类乱象。

从长远来看,技术发展需要配套的法律规范和伦理引导。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针对AI生成内容的管理规则,明确哪些行为属于违法,如何界定责任主体,以及如何快速处置侵权内容。这不仅能保护公民权利,也有助于推动AI产业健康发展。

此次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判决,是一次重要的司法实践。它清晰划定了AI使用中的法律红线,传递出“技术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的强烈信号。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的尊严和权利始终应当被放在首位。

综上所述,滥用AI技术恶搞他人肖像不仅是道德问题,更是法律问题。任何试图通过技术手段贬低、侮辱他人,特别是针对女性的不当行为,都将面临法律制裁。社会应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尊重个体、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技术应当服务于人,而不是伤害人。这一案件的判决,正是朝着这个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

AI技术滥用致女性肖像被恶搞 法院判决明确侵权责任 暂无评论

none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