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成式AI正在改变互联网内容创作的方式,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从短视频特效到个性化搜索,再到互动AI助手,AI技术正逐渐渗透到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本文探讨生成式AI如何重塑互联网平台的“新玩法”,以及面对的挑战。
家住北京的刘女士最近迷上了用AI特效拍摄短视频。在她的作品中,她一会儿变回童年模样,一会儿穿着长裙漫步洱海边,甚至让家里的小猫讲起了段子。这一切的背后是生成式AI大模型在各大内容平台中的广泛应用。小红书用户可以通过AI“一句话生成配图”,使文字内容更易传播;涂鸦界面也能轻松生成多种风格的图片。喜马拉雅平台利用自有版权音频数据训练,让用户录制十几秒音频即可生成有声书,还能切换语种或方言。抖音的剪映功能不仅支持AI配音、生成文案和图片,还能一键生成配有旁白和音乐的短视频。截至2025年2月,抖音“AI绘画”标签下已有468.8万人参与,累计播放量达484.9亿次。
丰富的互动模式
王先生发现常用的“今日头条”新增了“专属AI助理”功能。他提问“国际金价趋势是什么”,几秒钟内就得到了详细解答。AI不仅整合了分散的数据和信息,还能与用户进一步讨论具体问题。微博用户也注意到一个叫“罗伯特”的AI机器人,它不仅活跃在评论区,还能根据平台热点生成有趣的回复。目前,“罗伯特”拥有167万粉丝,每日互动超过11万次。哔哩哔哩的用户可以将视频分享给“AI课代表”,一键获取摘要,极大地丰富了互动体验。
发挥AI的最大效能
尽管AI生成内容的能力令人瞩目,但也带来了同质化、虚假信息等问题。艺术史博主小铭抱怨,精心策划的内容刚发布就被AI洗稿,导致流量流失。此外,AI生成的虚假谣言也时有发生。例如,某网民利用AI软件合成学校火灾图片并传播,造成了严重不良影响。为此,今日头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加强对AI内容的审核、上线“AI创作内容”标签、发布违规治理公告等,全年共识别和管控超过93万条低质AI内容,处罚近3万个违规账号。
用AI治理AI
为了更高效地识别虚假信息,今日头条引入了AI模型学习虚假内容写作风格的机制。这一做法显著提升了拦截效率,用户满意度也随之提高。未来,AI不仅可以根据受众认知偏好生成个性化辟谣信息,还能协助追踪内容传播路径,及时干预不良信息扩散。专家指出,AI生成内容的治理需要多方合作,执法机构应建立全链条执法标准,用户也应理性对待可疑内容。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相关文章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