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人工智能(AI)技术迅猛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引发了诸多伦理和社会问题。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提出建议,呼吁加强AI伦理治理,确保其健康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天能控股集团董事长张天任提议制订《人工智能管理法》,以建立完整的人工智能科技伦理规范体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陈晓红也强调,在构建开源创新的AI生态体系时,必须完善AI伦理价值体系,促进算力资源共享与模型迭代协同。
应对AI真实性挑战
AI技术的真实性和价值观是伦理治理的关键问题。其中,虚假信息的生成和传播尤为突出。例如,深度伪造技术可以生成高度逼真的虚假视频,不仅损害个人利益,还可能影响社会秩序和公共安全。为应对这一挑战,开发者应在模型训练和算法部署中融入透明性和可验证性机制,从源头上防止虚假信息的产生和传播。同时,政府应加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对利用AI制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进行严惩。
解决AI价值观偏差
AI系统的偏见问题同样不可忽视。由于训练数据集中存在的人类社会偏见,AI系统可能会放大这些偏见,导致不公正的结果。例如,一些面部识别系统在识别少数族裔时误判率较高,这反映了数据集中种族不平等的问题。为了减少这种“AI偏见”,研发者应在数据收集、模型训练和算法设计阶段引入多样性和多元化视角,避免单一文化或群体偏见主导AI系统。政府和行业组织应通过审查机制确保AI遵循基本的社会道德,并鼓励跨学科合作,让法律专家、伦理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共同参与AI的伦理评估。
多方协作推动AI健康发展
技术创新是AI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但也需要可靠的伦理和法律保障。技术研发者、企业和政策制定者都应承担起共同的责任,确保AI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不会带来负面影响。通过多方协作,我们可以为AI这艘科技巨轮配备可靠的导航和护航机制,使其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更加稳健。
© 版权声明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