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机器人:迎接未来的变革与挑战

AI资讯1周前发布 xiaotongyan
6.8K 0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具身智能机器人正逐渐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生活。2025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强调,“人工智能的下一个前沿是具身AI”,并预测通用人形机器人的“ChatGPT时刻”即将到来。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也预言,到2025年底,全球至少会有一家公司或实验室能够开发出通用型的机器人AI模型。这一时代或许即将来临,但技术革命的实现不仅依赖硬件性能的提升,更需要在应用场景上的不断探索。

应用场景的突破

现阶段,具身智能机器人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将其技术应用于实际场景。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张跃明指出,无人机的初期应用并不明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找到了其应用场景。具身智能机器人也是如此,企业和政府部门正在共同努力,寻找更多的应用场景。例如,工厂是各国具身智能企业最先寻求商业落地的目标场景之一。随着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厂中的适用性逐渐增强,它们也开始应用于高危极端场景,如核废料处理、油气管道巡检、消防、矿井巡检等,通过远程控制和智能化决策,辅助人类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伤亡。

实际应用案例

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的“天工”机器人已在亦庄供电公司展开实地操作,能够对高基配电室进行多点位局部放电检测。云深处科技的X30四足机器狗在2024年的“应急使命”联合演习中,成功进入化学品爆燃现场,实时回传温度、毒气浓度等数据,为救援决策提供了关键支持。瑞士初创公司Ascento的自主巡逻安保机器人也已在瑞士铁路车站巡逻,展示了其全地形行驶的能力。

商业化进展

尽管具身智能机器人已有不少实际应用,但整体仍处于前期开发阶段。北京智同精密传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张跃明表示,现阶段产品主要供给工业机器人和自动机械等下游企业,具身智能机器人的减速器供应量还不大。海通证券的报告指出,四足机器人最大的应用领域是教育和娱乐,其次是科学研究。此外,会展、广告、文化等相关机构也会租赁具身智能机器人,用于展示高科技产品的互动能力,或作为新型营销手段。

康复养老市场的潜力

工厂并不是具身智能机器人的最大终端市场,更大的市场指向家庭,尤其是在康复养老领域。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预期将于2035年左右突破4亿人。面对护理人员短缺和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具身智能机器人被认为是满足养老需求的重要途径。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上海市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中,多次提到“康复机器人”“外骨骼机器人”“护理机器人”“陪伴机器人”。这些机器人不仅可以提供物理支持,还能在情感上陪伴老人,减轻他们的孤独感。

商业化挑战与前景

尽管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康复养老领域有着巨大潜力,但要进入家庭市场仍需克服许多挑战。家庭环境复杂多变,对机器人的安全性和易用性要求极高。此外,用户对产品价格也十分敏感,要想进入千家万户,必须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成本。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的相关负责人认为,具身智能机器人在工业或服务业中引发行业出货量激增的时刻可能还需3到5年的时间,但这完全有可能实现。

全球竞争格局

具身智能正在全球范围内掀起新的创投浪潮,各国顶尖科技企业纷纷涉足。摩根士丹利的《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显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中已有52%的公司参与其中,亚洲公司占据73%,中国公司占56%。美国科技巨头如英伟达、OpenAI、微软、谷歌等也在积极布局,而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专利申请数量位列全球第一,达5688项,远超美国的1483项。虽然美国在商业化方面进展更为成熟,但中国在规模化制造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长远来看,摩根士丹利预计,2050年中国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美国则在1万亿美元。

政策支持的重要性

为了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行业的发展,政策支持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加大对研发的支持力度,鼓励用户机构开放高端应用场景,统筹建设具身智能机器人算力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公共平台,汇聚更多资源要素,保障行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在承担“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等任务,为行业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未来展望

具身智能机器人正逐渐从概念变为现实,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其发展前景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拓展,具身智能机器人将在更多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具身智能机器人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版权声明

相关文章